波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要
甲.解釋經題
(1)般若-智慧
l 般若與智慧有什麼不同?
l 般若為什麼不譯為智慧?
l 般若有幾種不同?
l 般若有什應用?
(2)波羅蜜多
l 何謂波羅蜜多?
l 波羅蜜多有幾種?
l 心的種類:
l 經的意義:
乙.略釋人題
唐三藏法師玄奘譯
丙.正譯經文
(一)人法總通分(序分)
l 觀自在菩薩
l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
l 照見五蘊皆空
l 何以能見到空?
l 度一切苦厄
l 苦從那裡來?
(二)正宗分
(1) 對人間看法
(2) 對人間依報的看法
(3) 對人生的看法
(4) 佛教的實踐法
(三)流通分
甲.解釋經題
(1)般若-智慧
般若與智慧有什麼不同?
智 勝義智-觀察真理之智-內照真如(真智)
世俗智-觀察世俗之法-外別事相(俗智)
慧 聞所成慧-文字般若
思所成慧-觀照般若
修所成慧-實相般若
四例翻經
翻字不翻音-如般若,咒
翻音不翻字-如卍字
音字俱翻-華文經典
音字俱不翻-梵本
五不翻
多含不翻-如羅漢
秘密不翻-如神咒
尊貴不翻-如般若
順古不翻-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此方無不翻-如菴摩羅果
般若有幾種不同?
般若
1文字般若-方便引導-德聞聖教,啟發智慧-解悟-如舟筏
2觀照般若-體驗真理-依教奉行,行解相應-實行-如駕駛
3實相般若-所依所證-圓明寂照,不生不滅-性體-如目的地
般若有什應用?
般若是最高的智慧,內容深細難了,由般若最高的智慧,才能親證宇宙人生根本真理。
真理的條件:
1.本來如此
2.必然如此
3.普遍如此
宇宙人生的真理,佛陀說有三種: 三法印
1.諸行無常-從縱的時間方面來說,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。
2.諸法無我-從橫的空間方面來說,世間上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。
3.涅槃寂靜-這是說明動亂變化,假合幻現物的最後都是平等無差別的。
(2)波羅蜜多
何謂波羅蜜多?
就是本經「度一切苦厄」「能除一切苦」的意義和方法。
波羅蜜多
1.凡事做到圓滿的時候,即「事業成辦」的意思。
2.凡作事,從開始到完成,中間所經過的過程、方法,就是中國文字度(到彼岸)的意思。
波羅蜜多
1.解除人生痛苦達到超脫苦痛的方法--動的
2.解脫了痛苦以後----------靜的
波羅:譯為彼岸。蜜:譯為到,合中國文法,應意譯為到彼岸。即是說,有一種方法可以自生死輪迴的此岸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多是語助詞,相當中國文言中的「矣」,白話文中的「了」。離生死的此岸到解脫涅槃彼岸的方法就是波羅蜜多。
波羅蜜多有幾種?
六波羅蜜 譯 度:六蔽
1.檀那(tana)波羅蜜 布施 慳貪
2.尸羅(sila)波羅蜜 持戒 毀犯
3.羼提(shanti)波羅蜜 忍辱 瞋恨
4.毗梨耶(virya)波羅蜜 精進 懈怠
5.禪那(dhyana)波羅蜜 靜慮(禪定)散亂
6.般若(prajna)波羅蜜 智慧 愚痴
心的種類:
心-草木心、肉團心、緣慮心、真如心、此均非心經的心;
心經的心字乃「心要」「中心」的意思;可解說大乘心,即大乘佛法的心要。
佛法的心要
1.菩提心-長期修集福德、智慧對於佛果堅定信願以求實現。
2.大悲心-對於人間一切痛苦的同情想施以救濟,從利他完成自我淨化。
3.般若心-有崇高的理想,偉大的同情,還要有了解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圓滿的人生。
經的意義:
經,梵語修多羅,此云契經,又云線,乃貫穿攝持的意思。
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眾生之機的道理曰經。
心經:
1.整個佛法以大乘佛法為主要,為中心。
2.大乘法中,以般若波羅蜜法為主要,為中心。
3.般若波羅蜜經中,又以此般若心經為主要,為中心。
丙、正譯經文 (一)人法總通分(序分) (二)正宗分 (三)流通分
(一) 人法總通分(序分)
人法總通分
觀自在菩薩……………… 說主 - 人
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…… 修行
照見五蘊皆空…………… 自覺 --- 法
度一切苦厄……………… 覺他
觀自在菩薩
觀
1.空觀- 用般若智先觀察一切外境,再觀察自身四大假合皆是緣起假相,當體即空,本非實法。
2.假觀- 2.假觀- 用般若智觀察一切外境,雖體達空義而不廢緣起諸法,能夠應物隨緣,於一切境不生執著。
3.中觀- 3.中觀- 用般若智觀察一切法皆是中道,徹證性相不二,色空不異之理,不取不廢,圓融無礙。
自在
1.觀境自在-用般若智照了真如之境,於一切法圓通無礙。
2.觀照自在-觀照五蘊皆空,沒有一切間隔障礙,明明了了親證實相。
3.作用自在-菩薩行深般若,親證法身本有,從體起用,神化自在。
觀自在- 就是觀世音,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,他能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,解救我們身體上的痛苦,拔除我們身體上的煩悶,故名觀自在菩薩。
菩 薩-印度話應稱為「菩提薩埵」,簡稱「菩薩」,華言「覺有情」的意思,即上求佛道,下化有情的人。
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
行-功行、修行、成就。
深-深對淺言,即不是凡夫能了解的般若空慧,故曰深。
般若波羅蜜多時
1.指菩薩修行甚深般若得力時。
2.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時。
3.寂照不二,觀聽圓明,自在無礙之時。
4.萬緣俱寂,無證無得之時。
5.能所雙忘,境智不分,實相般若現前之時。
照見五蘊皆空
五蘊
1. 色蘊-變礙-如聚沬---色
2. 受蘊-領納-如水泡
3. 想蘊-取像-如陽焰 2.3.4.為心的作用----不二
4. 行蘊-造作-如芭蕉
5. 識蘊-了別-如幻事---心
空- 不是空空洞洞的空,不是空了沒有的空。
什麼是空?1世間上沒有不變性的東西。
2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。
3世間上沒有實性的東西。
大乘法中一個「空」字,把三法印就統一起來,空是真理中的真理,是最高的真空,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,空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。空就是因緣的意思,空,充滿了革命性、積極性。
何以能見到空?
(一)從相續假看空-無常故空。
(二)從循環假看空-因果故空。
(三)從和合假看空-緣起故空。
(四)從相對假看空-相待故空。
(五)從相狀假看空-無標準故空。
(六)但有假名故空。
(七)從認識不同看空-心境無定準故空。
(八)緣起性空。
照見五蘊皆空-因五蘊非我,我者:1自主義,2自在義。而色心和合之五蘊我,不能自主,自在,能照見五蘊皆空,即能斷除我法二執。
度一切苦厄
二苦
1.身苦-這是因心理上變化所引生的不適意受;如饑了,冷了,疲勞辛苦等。
2.心苦-這是精神上所感到的苦受;如憎怒,哀懼等。
三苦
1.苦苦-此身已是苦聚,再遇到苦的環境逼迫,則苦上加苦。
2.壞苦-由於榮華富貴有離開我的時候,或是失敗的時候。
3.行苦-由於身心世界,遷流無常所生之苦。
八苦
1.生苦
2.老苦
3.病苦
4.死苦
(以上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痛苦)
5.愛別離苦
6.怨憎會苦
(5.6.為社會關係所引生的痛苦)
7.求不得苦-因對自然界欲求不得所引生的痛苦。
8.五陰熾盛苦-一切苦的總稱。
苦從那裡來?
1有的苦是因物質的需求不得滿足而生的…………我與物。
2有的苦是由人與人的關係而引生的………………我與他。
3有的苦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我與身心。
4有的苦是從內心的錯誤而來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欲與見。
總之,苦是因為執五蘊為有的關係。
厄-災難,禍患的意思。
能照見五蘊皆空,即能超脫(度)一切痛苦和災難。
(二)正宗分
(1)對人間看法
舍利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聽者-人
色不異空……因緣滅故空
空不異色……因緣生故空
(兩者屬現象觀;屬物質的)
色即是空……………即空
空即是色……………即假
(兩者屬現本體觀;屬精神的)
受想行識亦復如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略說
舍利子
舍利子-人名,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弟子。
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為明五蘊皆空,首舉色蘊為例。色與空的關係,本經用「不異」「即是」四字來說明。不異即不離義,無差別義。色離於空,色即不成,空亦不顯。空色,色空,二不相離,故說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有人聽,了以為空是沒有,色是有,今雖說二不相離,而實各別的,空仍是空,色仍是色,為除此種計執,所以又說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即表示空色二不相離,而且相即。
色即物質,空指精神,物質不離開精神的主體-色不異空。精神亦不離開物質的作用-空不異色。物質是精神的使用品-色即是空,精神是物質的統御者-空即是色。
受想行識亦復如是
色蘊的道理是如此,其他受想行識諸蘊也是如此。
(2)對人間依報的看法
舍利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人
是諸法空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體
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……………義
(兩者乃總論諸法空觀)
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……………五蘊
無眼耳鼻舌身意………六根(主觀的感官)
無色聲香味觸法………六塵(客觀的境界)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…六根、六識、六塵的十八界
(四者乃別論諸法空觀)
空-空像是數學中的愛克司,空是離語言文字的空,又像是不二法門。
生滅-是就事物的個體存在與不存在上說的……體
垢淨-是就事物的性質方面說的…………………質
增減-是就事物的數量方面說的…………………量
世間上的一切事物,不外體性的有無,性質的好壞,數量的多少,但菩薩證人空相,就通達諸法自性空。空,非先有後無,或本有今無的,所以說不生不滅。空性離煩惱而顯,然在纏(煩惱)不染,離纏也並非新淨,空不因證而新得,不因不證而失去,所以也說沒有增減。
這是究竟的真理-畢竟空,只是法爾如是。
六根六塵關係表
六根 六識 六塵
1眼根(視覺)→眼識←色塵
2耳根(聽覺)→耳識←聲塵
3鼻根(嗅覺)→鼻識←香塵
4舌根(味覺)→舌識←味塵
5身根(觸覺)→身識←觸塵
6意根(意識)→意識←法塵
五蘊
1.色……………色(物質) 2.受
3.想
4.行
5.識
(2~5屬心;精神)
十八界
六根…………………生理的
六識…………………心理的
六塵…………………物理的
(3)對人生的看法 (三乘教法)
無無明…………流轉 ( 凡夫迷界)
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…還滅(聖者悟界)
(屬緣覺12因緣空觀)
無苦集…………流轉 ( 現實人間 )
滅道………………還滅 ( 理想世界 )
(屬聲聞四諦空觀)
無智………………修道 ………
亦無得……………證果 ………
(屬菩薩六度空觀)
此是觀十二緣起性空,觀四諦空,觀能證智與所證理空。十二緣起,即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此亦名十二支,曰緣起者,即因此而有彼的意思。四諦即苦諦,集諦,滅諦,道諦,亦名四聖諦,即四種聖人所明白的道理。茲將十二緣起與四諦列表說明如下:
十二緣起與三世因果關係表
十二緣起法與蘊處,界諸法不同,蘊處界是一切法的分類,是具體的事實,此緣起也可說是事實,如老死生有等,都可以說是事實的現象,但緣起法重要在說明諸法的彼此依存性,前後程序性,即重在因果的理性,因果的法則。
三轉四聖諦法輪表
果-苦(世間法)
1初轉-示相-此是苦逼迫性
2二轉-觀修-此是苦汝應知 三苦、八苦
3三轉-作證-此是苦我已知
因-集
1初轉-示相-此是集招感性
2二轉-觀修-此是集汝應斷 見、思二惑
3三轉-作證-此是集我已斷
果-滅(出世間法)
1初轉-示相-此是滅可證性
2二轉-觀修-此是滅汝應證 二種涅槃
3三轉-作證-此是滅我已證
因-道
1初轉-示相-此是道可修性
2二轉-觀修-此是道汝應修 六波羅蜜八正道
3三轉-作證-此是道我已修
四聖諦,即四種真理,亦名四種真實。所稱四聖諦者,因為這唯有聖者才能通達,此四聖諦與十二因緣同是諸法的理性,有不可變易的意義,如遺教經說: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諦不可令異。
(4)佛教的實踐法
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
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
(此為菩薩道)
三世諸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佛陀
依般若波羅蜜多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佛行
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佛果
(此為佛道)
以無所得故,這是對於照見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,有以為空是外境空,內心的精神不空,這是境空心有論者,有以為空是除去內心的錯誤,外境不空這是心空境有論者。這都是偏於一邊,不得法的實相,真空要在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上説,否則,眾生以無明終要執為實有。
觀空,不是知識的論辯,而是藉此以解脫眾苦的。所以說,若能在自性空上除了我法二執,即可證般若果-菩提薩埵。
觀性空不可得,由此能心無罣礙,無智凡夫,不了法空,處處執有,心中的煩惱,波興浪湧,所以觸處生礙,無邊荊棘。(如孩童見鬼神塑像而害怕,成人夜晚行路見繩誤蛇而驚恐)恐怖為愚痴心生起,心有罣礙,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,故無在而不恐怖。
五畏
1惡名畏 2惡道畏 3不活畏 4活畏 5大眾威德畏
菩薩能了達法性空,知一切法如幻,能不為我法所礙而有恐怖,即能達離顛倒夢想。
四種顛倒列表如後:
四種顛倒
1常倒-對於世間諸法無常之生滅法,妄計為常。
2樂倒-對於世間諸苦妄計為樂。
3我倒-對於世間諸法不明一切無我妄計為我。
4淨倒-對於世間諸不淨法妄計為淨。
夢想,即一切顛倒妄想,菩薩依智慧行,悟真空理,修中道行,遠離一切顛倒夢想,消除身心,自他,物我間的種種錯誤,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,得「究竟涅槃」。涅槃,是梵語,意譯寂滅,一切動亂紛擾到此全無,故稱究竟解脫。
三世諸佛,即是說不但菩薩,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。佛是證得圓滿覺悟的人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曰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(三)流通分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般若 所禮
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……功德 能禮
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禮讚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咒名
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…………真言
是大神咒-譬喻般若有極大的力量。
是大明咒-譬喻般若能除一切愚痴。
是無上咒-譬喻般若為一切法門中最上的,沒有更過其上。
是無等等咒-涅槃為無等法,非一切可及,而般若如涅槃故名「無等」。
印度人誦咒,不外為了除苦得樂,今此般若為咒王,依之可離生死苦,得涅槃樂,故說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
即說咒曰,以下為鈍根人巧說般若。因為愚痴眾生,聽聞般若,每不易信受,反生毀謗。般若妙果,過於高上,卑劣眾生不敢希求。尤其眾生一向執有,今聞經中一再說空,與他們本心相違,極難信受。故方便應機說密咒,不重解說,只貴一心誦持,即能精神集中,引發智慧。「揭諦」去義,「波羅」到彼岸義,「僧」眾義,「菩提」覺義,「薩婆訶」速疾成就義。
總合即是「去啊!去啊!到彼岸去啊!大眾都去啊!願正覺的般若速疾證得!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