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window to your soul 靈魂之窗
我們活著時的三種意識狀態──清醒、做夢、睡覺。當處在清醒的意識狀態時,我們透過五種感官──視覺、嗅覺、觸覺、聽覺或味覺來體驗這個世界,我們尋求在五種感官中得到昇華與喜悅的感受。
例如,我們只想看一些會為我們帶來喜悅的東西,而不是那些有可能使我們傷心難過的東西。若任何一個感覺器官失去功能,那整個感覺將全部失去;一個聽不見的人,他整個聲音的舞台都會喪失,同樣的,他若是看不見,那所有的美景與色彩都會被剝奪。因此,感覺器官遠較感官的對象來的重要且巨大。
每一個感官都有其享受能力的極限──畢竟一個人能看、能聽或能摸多久呢?不論景物有多麼的漂亮,人們還是不能老是盯著它看,感官沒多久便會累了,因為每一次感官的經驗都在耗費能量,所以我們會把眼睛閉起來,我們想要回歸內在。
比感官更高層級的是心智,心智是無窮無盡的,它有著許多的慾望,但感官享受的能力卻是有限的,如此不對稱的現象總是存在人的系統之內。貪心就是不斷的想要獲得更多感官的對象──即使一個人能吃的只是有限,但他卻想擁有世上所有的巧克力;雖然一個人一輩子能花的錢是有限的,但他卻想賺取世上所有的財富,這就是貪心,這也是現今社會隨處可見的現象。
過於重視感官的對象會導致貪心,過於重視感官的享樂會導致情慾與迷失,而過於重視心智及其所產生的慾望會導致虛幻迷惑,我們緊握著心智的一些概念,並要求事情只能按照特定的方式發生。因此,心智的既定觀念妨礙我們透視無限的意識──那即是我們神性的一部份。
在這裡我並不是說感官及心智是不好的東西,但我們卻必須學習如何明辨事物及對內在發生的情況隨時保持覺知,唯有能夠如此,清明的心才會在我們的內在出現,這是邁向更高層次意識狀態的第一步。
接著是第四種的意識狀態,它是介於清醒、睡覺與做夢的狀態,當它發生時,我們只是知道「我們還存在著」(we are),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在那裡(where we are),這份只有「我存在著」(I am)但是我不知道”我在那裡”(where I am)或”我是什麼”(what I am)的認知,即是「希瓦」(Shiva)。這種狀態是一生當中所能體驗最深沈的休息,此時心智會變得清明、細緻及美麗。
當處在清醒的狀態時,人們持續的沈迷在看、嗅、吃等活動;另一個相反的狀態是睡覺,一個人完全地與世隔絕,心智變得遲鈍,這樣的倦怠感與沈重感也可能持續到清醒的狀態。一個人睡得太多反而會使身體感到疲倦,那是因為許多的能量都消耗在睡眠當中了;因此,第四種狀態是讓我們處在清醒中同時也可以完全的休息,這便值得我們去探尋,而唯有在靜坐時我們才能進入這樣的狀態。
持續停留在無限中(variagya)
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能力停留在無限中,一隻小蟲子活著時只是吃、睡及醒著並從事牠日常的活動,然而我們切莫如牠一般的活著,我們必須完全的去開啟大自然所恩賜給我們的潛能,去讓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處在無限的潛能中,為此我們一定要規律持續的練習靜坐,每天只需一點點時間而已,一旦靜坐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時,它就不再是你的負擔或是煩人的瑣事。
靜坐就好像一顆種子,種子若得到良好的培育,它將長的更茂盛;同樣的,我們多練習靜坐,它對我們的身體及神經系統將有更好的調整,我們的生理將經歷改變,而且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將充滿生命能量(Prana),伴隨著體內能量的提昇,喜悅會像汽泡一樣從我們的內在自然湧現。
在我們的身心系統中培育靜坐的修為是一件自然的事,有些人把它稱為高層次的意識狀態,而我卻將它稱為一般正常的意識狀態,因為我們與生俱來就被賦予活在這種狀態的能力,靜坐協助我們:(1)防止壓力侵入我們的系統中;(2)同時它協助釋放已經累積的壓力。
規律的靜坐也能引導我們到幸福與圓滿的生活,增強感覺器官的靈敏度,藉此強化視覺、嗅覺、感覺等等的體驗,並且帶來更多的直覺力。
將靜坐時的意識狀態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,第五種意識的狀態便會出現,稱之為宇宙意識。宇宙意識是察覺整個宇宙是我們本性的一部份,當我們意識到世界是我們的一部分時,那麼愛便會在世界與我們之間不斷強烈的流動。(我想再次的強調,愛不是一種情緒,而是一種存在的體現;愛不是一齣運用親密舉動所表達出來的空洞鬧劇,而是我們存在的本性)。這份愛的力量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各種衝突與干擾,於是忿怒與失望變成生命中漂浮的情緒,瞬間發生又消失。
通常我們傾向於忘記愉快的情緒而糾纏在不愉快的情緒當中,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傾向於這麼做,但是當藉由培育靜坐的修為而讓意識變得自由時,這種緊握負面情緒的傾向將最先消失,我們開始活在當下並且放下過去的懊惱、痛苦和未來的恐懼、擔心,這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不論我們與多麼優秀美好的人互動,難免在人際關係中產生誤解,一旦有一點點的誤會出現,我們的情緒會被扭曲,接著負面的情緒就又開始主控我們。
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放下過去,並且將意識專注而沉醉在每一個當下的榮耀中,我們便能夠在上述的負面特質中獲得庇護,而以下這個真理將會在我們心中出現──每一個當下都是相互的在護持我們的成長。因此,成就更高層次的意識狀態就不需任何複雜的策略,人們只需要學會放下即可。
一位達到高層次意識狀態的人是有可能知道一切的,但是就算心智與意識具備知道一切的能力,難道他們就真的需要知道一切嗎?簡單的說,「無所不知」就是對所知的事物保持對其精髓或本質的覺知,在這樣的狀態中,知與不知兩者是同時存在並且相輔相成的。舉例來說,當我們在玩遊戲時,因為事前不知遊戲的結果,我們真誠的投入反而讓遊戲變得更好玩,如果在玩之前就已經知道了結果,那麼玩的人及這場遊戲便失去了樂趣。
同樣的,如果你已知道這個朋友將在十年內辜負你,這將影響今天你和他的關係,如果生命中的一切都如計劃般的順利,生活就不再好玩了。總而言之,故事的樂趣就在於其懸疑之處,而這一世的生命又有什麼了不起呢?只不過是六十到八十年而已,沒什麼了不起的,你已來過世上許多次,居住過許多的身體,做過許多的事,一世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。
當你體悟了這一些,細微的事就不再困擾你了,生命中的波動起伏只會讓人生變得更加有趣,當你在任何時刻對意識開放自己時,你將會看到宇宙間有無數的活動正在這一刻進行著~有人正醒著、有人正在睡覺、或準備舖床、或開著車、或工作;母雞正在孵蛋、青蛙正在鳴唱;病毒與細菌正在侵入人體;這一刻在無限的創造界裡有無以數計的事物正在發生進行著,而意識卻能知道這所有發生的一切。
在深沈的內在裡,每一個人都知道世上的一切,這份知道的能力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你也是整體現象的一部份,當你的意識開放時,你的整個系統不論是生理上、精神上、靈性上都獲得提昇,你便活出生命的價值。
這個高層次的意識不會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從天而降,這意識的幼苗是在你的內在,它需要你以一些簡單的靜坐技術去滋潤它,有些棕櫚樹三年後便結果,有的需要十年的時間,而那些得不到滋潤的就不會結果!他們只是靜靜地在那裡存在著…。
知識的融會貫通、體悟及實際運用,使得生命變得完整。當你不斷成長而進入更高層次的意識時,你將發現再也沒有什麼困難的狀況與干擾能使你失去平衡,你將變得美麗且堅強~如溫柔細緻美麗的花朵,不需任何條件便能樂於包容與尊敬生活中所有的差異性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