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ve & sin 愛與罪
這整個世界是由愛所組成的,每一個人也是如此。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典,也是愛,既然如此,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人生又將邁向何處?為什麼生命是趨向完美的呢?不是已經很完美了嗎?不!因為愛有六種被扭曲的現象──忿怒、淫慾、貪心、妒嫉、自大與欺騙。
這六種被扭曲的現象也存在於動物界中,但是它們卻無法跳脫這些現象,因為它們受到大自然的支配,然而人類卻被賦予明辨真偽的能力,這便是所有靜坐靈修的目的所在~從創造界被扭曲的現象中回歸到純淨、回歸到本源。
通常我們只是從一個不完美的境界換到另一個不完美的境界。例如,假設有人很貪心,你便因他的貪心而生氣,現在好啦!那個人很貪心,但你也沒比他好多少,你並沒有活出內在的純淨,只是換了不純淨的口味而已。轉換扭曲的現象並不會帶來完美,可是人們卻常常這樣做,他們只是轉換不同的扭曲現象,從淫慾變成忿怒,忿怒變成妒嫉或貪心或自大或欺騙。
忿怒並沒有比淫慾好一些,它比淫慾更糟糕,妒嫉比忿怒更糟,這就是為什麼稱之為Vikara。Vikara的意思就是扭曲,整個創造界是由自然狀態與被扭曲的自然現象所組成的,我們稱之為Prakriti (本性)及Vikriti(非本性)。忿怒並非我們的本性,它是本性被扭曲的現象,妒嫉也不是我們的本性,它也是本性被扭曲的現象,你知道為什麼忿怒、貪心、妒嫉、淫慾等等是不純淨的嗎?因為它們妨礙本我的自然展現。
罪惡使我們內在的靈性無法充分展現,罪惡也不是你的本性,你不是緣生於罪惡,罪惡就像是衣服上的皺紋一樣,它只需要好好的燙一下,你知道為什麼淫慾是罪惡嗎?因為當你處在淫慾時,你並不把對方當作有生命的人來看待,你並不尊敬生命,你把對方當作物體來看待,你把對方當作自己的享樂的對象,所以某些時侯你是被遮蔽了,或者說你並沒有去看清對方的本我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淫慾是罪惡的唯一理由。愛剛好相反,當你處在愛中,臣服出現了,你把對方當成神來看待,你將物質提昇到靈性的層次。你所膜拜的偶像只不過是一塊石頭,是一個物體罷了,可是當你敬拜時,它變成一個活著的實體,你賦予它生命,把它提昇到神的層次,這便是邁向完美的境界。
忿怒是一種罪。因為當你生氣時,你便失去了安住在本我的穩定性,你的目光便不在本我上,再次的,你的注意力再也不放在無限的神性之上,你又再次將靈性意識縮小變成了物體,所以忿怒是一種罪,妒嫉也是一種罪,內疚感也是一種罪,為什麼?因為當你內疚時,你便忘了本我是世上唯一的作為者,你又將小心智侷限在一個已經發生的行動上或是別人的所做所為上。
盡自己的本份
感恩神所賜予你的特質,因為這並不是你透過努力所得到的,這是因為你的身份、因為你被賦予的角色所致。這樣說好了,譬如說在一齣話劇裡,你扮演一位惡徒的角色,而且你發揮的淋漓盡致,身為一位演員,你知道這只不過是一齣戲,而自己扮演一位惡徒的角色並全心全意的演好他,而能有演好角色的機會是因為有這齣戲。
在梵文裡流傳一句話,Durjanam Prathamam Vande Sajjanam Tadarantaram. 首先敬拜壞人然後才是好人,因為壞人降低自己的身份,讓自己墮落並給出莫蹈覆轍的警惕例子。不要因為他是監獄的犯人而憎恨他,在監獄裡的所有人都是神的化身,因為他已為你做了莫大的服務,更不要去憎恨吸毒者,因為他已經給你一個最好的警惕,他只是被指派為你演出這樣的角色。
當你了解真理的基本法則時,你內在的完美就會變得非常的穩定,世上就再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撼動它,沒有什麼事可以動搖你了。唯有當你是單純天真時,你才能了解作為者和犯錯者的觀念是一個錯誤!而就在你知道它是一個錯誤之時,你便已從錯誤中跳脫出來。
無論過去發生什麼事,不管曾經造成何種錯誤,不要把自己當成罪人或是錯誤製造者,因為在這個當下你是重生的人,純淨而潔白。
過去的錯誤都已經過去了,逝者已矣,當你了解這點,當下你又再次變得完美。通常母親責罵小孩後便感覺內疚而後悔自責,「哦!真可悲啊,我是怎麼了?怎麼對小孩發這麼大的脾氣,我可憐的孩子,媽媽不是故意的!」,而這樣的內疚又再次種下下次生氣的因。你總會有一兩次生小孩的氣,沒有關係,為什麼呢?因為缺乏覺知!當覺知不見了,怒氣就會出現,然後你就生氣了。
那就是為什麼克里希那(Krishna)告訴阿諸那(Arjuna),「阿諸那,你以為你能不去做你該做的事嗎?我告訴你,你一定會做,就算你不想,你還是會去做!」克里希那很有智慧的說:「好吧!你就直接向我臣服,聽我的話就好了!」克里希那說:「放下一切向我臣服,做我叫你做的事。」接著又說:「好了,我已經說了我該說的,現在你自己想清楚,去做你喜歡的,去做任何你想要做的,以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。」可是他接著說:「但是記得,你將只做我要你做的。」
克里希那的最後幾句話是讓人困惑的,而人們也常攪盡腦汁想要理出頭緒,有數以千計的評論嘗試去解釋這幾句話。有三種矛盾的論點,首先他說,放下一切,我將為你打點一切或者是只做我叫你做的,接著他說:想想看什麼對你而言是對的,那就去做任何你認為是對的,之後他的第三個論點又說:但是記得無論如何你將只做我要你做的。
所有想做事的慾望都含有作為者的心態,而作為者的心態之所以出現是為了去除內在的惰性(tamas),一旦惰性被去除,你就會活躍起來,因而當你在行動時,你會變成了自己行動的見證者,你會知道不是你在做事,而是事件透過你在發生,這是最終層次的了悟。你可以在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中觀照到這個事實,你是否察覺到了呢?當你想要完成某些事情時,你總是忙著工作,一開始你會認為,「哦!我終於達成了」。但隨著時間的過去,你的成就越來越多,越來越多,此時你會覺悟到「不,這一些都是自然的發生,我什麼也沒做,我什麼也沒完成!」
一位作家將會有這種感覺,「我並沒有做什麼,它只是開始自然的流動,它是自己出現的!」世上所有具創意性的工作,不論是繪畫、舞蹈、戲劇、音樂或任何的事,都是出自於那未知的角落,它只是自然地適時出現,你不是一個作為者;一位最好的雕刻師會說:「我什麼也沒做,它只是自然的發生!」一位最好的畫家和最好的音樂作曲家也都會說相同的話。
我要告訴你,對罪犯而言也是如此。你去問罪大惡極的罪犯,「這是你做的嗎?」他將會回答說:「不,它是自己發生的!我怎麼做的出來?」因此,只有對本我的徹底認知才能引領你從不完美的境界回歸完美的境界。